阅读记录

《北京往事》

16. 第 16 章

《北京往事》小说免费阅读

《瓷缘》是公司重点项目,剧本几易其稿,交出前5集,导演让编剧发到工作大群里,请大家都看看,他还特意点了杨树的名:“你也提点意见,及时和原著作者沟通。”

入职半年多,杨树勤于旁听会议,阅读影视理论书籍,摸着门道去看待戏剧,认真提了两页纸的意见,但剧本讨论会上,她才发现自己的意见太拘泥于细节。

文字有文字的力量,影像有影像的表达,杨树看完剧本前5集有个最直观的感受,相对于刘书云写的小说,剧本减了分。

原著里,人物跟生活贴身肉搏的盘根错节写得很扎实,还时有逸出的一笔,去抒写那时代特有的诗意,但编剧在改编上,冲突设计痕迹很重,巧合太多。

《瓷缘》从题材上来看,不属于流行类别,从制片人到导演,都想做成口碑剧,耐看,耐咂摸,但这点对编剧要求很高,他们交出来的剧本很规整也很乏味。

乏味是最致命的,杨树平心而论,剧本她也能流畅看完,在平均分之上,但像一份标准答案,不能说它不对,但拿不了高分。导演一言蔽之:“太年轻了,写重头戏的能力还差点,整场都塌了。”

《瓷缘》原著着重展现改革开放30多年间,改革实践者们的挣扎、觉醒、拼搏和变化,导演对编剧的要求是“国事往家事里写”,让观众看到时代变幻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,引起他们感悟和反思历史。但两个编剧都不到三十岁,编剧技巧和阅历达不到。

编剧们珍惜跟大导演合作的机会,虽然剧本反反复复修改过,但还想再综合各路意见,再改一道。制片人却没那么多时间给他们,按原定工作计划,这个时间点,她能看到全部30集剧本初稿了。

年轻编剧执行力不足,导演虽然懂戏,但他忙不过来。《瓷缘》全程实景拍摄,年份跨度大,导演团队要还原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场景,道具也得丝丝入扣,编剧写剧本这几个月里,导演团队到处勘景,主拍摄场地定在江西婺源。

想要复现剧本里的“改革开放初期”,大部分场地只能自己搭建,导演团队的任务很重,他和制片人商议决定,让老友李峻主抓剧本,亲手带编剧,他才好腾出精力做更多事。

李峻青壮年时期写过若干部脍炙人口的佳作,在编剧界是教父级人物,江湖地位极高。60岁之后,他体力大不如前,很少再写作,被各大公司请去当总策划,把关剧本大方向和结构,编剧遇到困难,都会向他请教。

两个编剧能得到大师指点,都喜形于色。出乎杨树意料,导演又点了她的名:“杨树和施严分分工,施严盯进度为主,等李老师来了,杨树给他做点辅助工作。”

杨树讶然,这竟是让她也成为《瓷缘》责编的意思。施严投来纳闷的眼神,她给他一个迷惑的表情,暗忖自己也就是去了一趟江西,拍了制瓷视频,竟也能入了导演的法眼。

散会后,姜妤恭喜杨树遇到贵人了,比起IP买手,责任编辑才算真正进入项目,而且跟着大编剧学习,事半功倍。

杨树傻笑,她想当责编,导演给了她机会,这是入职长夜影视以来,她最高兴的一件事,她说:“李老师开小会我都录下来,整理给你俩。”

施严喊住杨树,姜妤和易无回办公室,杨树问:“怎么了?”

施严很不快,杨树是《瓷缘》原著的编辑,做事也积极,但不至于让导演对她另眼相看,他百思不得其解:“导演是不是嫌我表现不好?”

公司今年播出了3部剧,杨树看过,每一部责编和策划名单都有数人。她笑道:“你多心了吧,《瓷缘》是公司大剧,有两个责编也正常。”

制片主任过来,找杨树补签一份合同,聘请她为文学策划。施严听说不是责编,冲制片主任笑着打个招呼,走开了。

公司责编是拿项目提成的,跟编剧进度同步,分阶段拿钱。施严是新人,一部戏走到开机,算下来能拿十来万的样子,听起来还凑合,但剧集以年为单位,摊到每个月,也就几千块钱奖金。

制片给杨树这位文学策划的酬劳是一锤子买卖,5万块,跟到开机。杨树签了字,内心很感叹,在青芽图书做一本书,编辑提成是书的定价乘以100,但前后可能忙半年。

军嫂很羡慕杨树,她被著名导演钦点成为大剧文学策划,是履历上很说得过去的一笔。老板娘认为《瓷缘》这种正剧不是大众兴趣所在,收视率和网络热度都不好说,把它称为大剧还为时尚早。包法利夫人则打听到,导演嫌施严对《瓷缘》用处不大,才火线提拔杨树,大策划李峻是男人,男人需要女人做小伏低捧着,这活儿施严可干不来。

杨树充耳不闻,这三人都看不下去《瓷缘》小说,嫌土气,她怎么能和喜好不同的人语创作呢,语不了的。

都说剧本是一剧之本,但实际情况往往很多人的权力都大于编剧,到了李峻这个位置,他的话语权才比较高。

平台购买一部剧集,看重内容,也看重主创是谁,谓之卖不卖剧。有的演员红极一时或有观众缘,都属于具有卖剧能力,有的名导名编名头也比较好用,李峻便是其中之一。有时制片人搞不定平台,都得请李峻动用自己的人脉从中斡旋,他有过硬作品,名气大,门生也多。

李峻在别的项目都署名总策划,以出谋划策为主,但这次需要他为编剧做些分场,修改台词,润色重场戏,制片人想让李峻署名为编剧,但李峻说署名总编剧即可。

按行业不成文的规定,总编剧多是不具体干活的,挂个名好卖剧而已。但制片人认为《瓷缘》有拿奖的希望,以那两个年轻编剧的能力,是沾李峻的光了,她觉得稿费给足,他们即使没署名都不能说什么,何况只是让李峻署在第一位,人得有自知之明。

李峻制止了她:“还是得提携后辈,行业才能良性发展,不然总没机会出头,我年轻时也难。”

施严把这番话透露给了杨树,杨树失笑,李峻这话说得谦虚,他二十啷当岁写的第一部电视剧就一炮而红,她爸妈都看过。多年后电视上重播,他们还会跟着主题曲哼唱几句。

李峻长相清癯,人也亲切,杨树很喜欢听他讲戏,连施严也说跟他聊天如沐春风。丁盼兮在网上搜索李峻照片,惋惜道:“他要是不大于45岁,我就追他了。”

这人爱才子的毛病还没改,杨树逗她:“这么快就不要秦朗了吗?”

丁盼兮越挫越勇,大声回答:“要!”

杨树吃吃笑,丁盼兮又看看李峻照片:“30岁的李峻在我面前,我就不要秦朗了。”

杨树端详着李峻,普通人,有书生气,但他是行业大拿,写过万人空巷的电视剧,还不止一部,长成这样,搁古代能被皇帝钦点为探花了,她笑道:“他年轻时没少跟女明星恋爱。”

这段时间,丁盼兮极力自我调节,情绪好了些许:“所以才写得出好东西嘛。你敢说他年轻几十岁,你不会动心?”

丁盼兮是典型的恋爱思维,看到顺眼的男人,会下意识思索恋爱的可行性,但杨树压根没想过这个问题。她对李峻一腔濡慕,是把他当师长,对《瓷缘》的黎导也是,他们的知识层面远高于她,她贪婪地汲取,无暇他顾。

李峻帮编剧重新梳理了前5集脉络,在他们交出的新版剧本基础上进行深加工,12月初,导演把新剧本发到工作群,请众人赏阅:“李老师是咱们戏的再造父母。”

杨树对照着原版剧本细看,她得说,作品里见真章,人们尊敬李峻,是因为他有真东西,得服。她为自己曾经发到工作群那份意见汗颜,思维有局限,视野就不开阔,看不远,自然没有分析全盘的能力。

原著作者刘书云看完前5集定稿,也称赞不已:“世事练达即文章,编剧能力也一流,我也多学学。”

公司对《天作之合》和《瓷缘》的定位不同,前者是赚快钱,后者得精心打磨,以品相取胜。李峻带领编剧继续磨剧本,不急于去谈演员。剧本每5集一交,按他们的进度,两个月后才能交出6到10集剧本,杨树又把时间花在挑选IP上。

年关将至,一家三口都很忙。丁盼兮经常以餐桌为书桌,制订来年各种表格计划,杨树负责洗碗,秦朗洗小番茄和蓝莓,沥干净水端给丁盼兮。不管他加班回来多晚,丁盼兮都会给他热饭,他挺不好意思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
【退出畅读,阅读完整章节!】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[ 章节错误! ]      [ 停更举报 ]
猜你喜欢
小说推荐
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,不以盈利为目的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